河南信阳全面推行现房销售 新出让地块告别预售制
2025-05-14 12:05      作者:吴静 卢志坤     来源:中国经营网

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

5月13日,河南信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《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(试行)》,明确提出在中心城区新出让地块推行现房销售,成为近期全国首个明确全面落实现房销售的城市。

据了解,现房销售作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之一,在业内呼声已久。信阳此次政策通过“现房销售+资金监管+企业责任”的组合拳,为全国房地产调控提供了新的样本,未来或推动更多城市跟进类似措施。

多地积极探索试点

此次信阳发文明确按“新老有别”的原则执行,即已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仍按老办法申请预售许可;文件印发后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,需达到主体封顶方可申报预售许可;文件印发后新出让土地,则一律实行现房销售。

据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介绍,近几年信阳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,土拍市场表现亦偏弱,多数地块由地方国资底价获取。根据中指数据,2025年1~4月,信阳市本级仅成交1宗涉宅用地,处在近年同期低位。同时在较弱的市场表现下,当前信阳市场中已有不少项目实质上处于现房销售的状态。整体来看,信阳近年房地产市场表现偏弱,土地成交量低,现房销售政策的推出对于信阳短期市场的影响或相对较小。

另外,信阳此次发文也对项目资金进行明确,指出“严格实行项目开发公司制”,企业总部履行投资人责任,在项目交付前严禁投资人违规抽调、挪用项目销售、融资等资金;并强调“严格落实使用自有资金购地”,这一举措强化了对房企资金的要求,同时也有利于保交房,在当下信阳土地市场成交规模较低的背景下,政策对短期市场的影响亦相对较小。

2025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通稿在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”中强调“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,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,优化预售资金监管”,现房销售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
实际上,近年来全国多地积极探索推行现房销售。比如海南在2020年3月后出让土地建设的商品住宅均已实行现房销售,至今已落地超5年时间,是首个落实现房销售的省份。

根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监测,自2022年年末以来,全国已有超30个省(市)出台现房销售相关政策,安徽提出有力有序推行商品房现房销售,指导支持合肥、芜湖做好试点工作;湖北荆门是省内唯一现房销售试点城市,今年4月首批试点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入市,商铺售罄住宅签约超八成,另一项目竣工在即,认购率近九成。

另有多地出台现房销售配套支持政策,如赣州多区县延长现房销售项目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,九江多区县对购买现房销售项目的购房者进行契税补贴,山东多地提高购买现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。

对行业影响深远

作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之一,现房销售对于购房者、房企、行业均有着不同的影响。

据Wind统计,2024年全国现房销售面积已经占到全部新建住房的30%左右,较2020年的10.2%显著提升,反映现房销售模式逐步被市场接受。

陈文静指出,对购房者而言,可以降低购房风险。现房销售的项目建筑质量所见即所得,避免了传统期房销售中交房“货不对板”以及烂尾的风险。

对房企而言,在现房销售模式下,房企为了吸引购房者,在项目规划、设计、施工建设等环节将更加注重品质,从而推动产品品质提升。现房销售更加考验企业的产品力,高产品力、强品牌力的企业未来发展机遇或将更大。

不过,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,从预售转到现售,必然会导致前端资金占用大,但回收周期长的“错配现象”,也会导致开发商拿地积极性明显下降。

近年来,已有多地通过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、契税补贴、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式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并刺激购房需求。

对行业而言,在库存量大的地区试点现房销售,有助于控制供应规模,能够直接改善市场供需结构,加快库存的去化,也有利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。另外,现房销售对项目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将促进行业更高质量发展。

陈文静认为,在库存量大的城市或区域推进现房销售符合中央“严控增量”的要求,未来或有更多城市逐渐跟进,但对于部分库存量较小的地区来说,现房销售后,短期内市场上新增供应将减少,或影响市场供需平衡,这些地方更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精准把控推进节奏和力度,谨慎执行相关政策,同时加快完善适用于现房销售模式的房地产融资制度,也有助于推动期房销售逐渐向现房销售转型。

(编辑:卢志坤 审核:童海华 校对:张国刚)